
刘备
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
古文学知识 • hgzz8023 发表了文章 • 0 个评论 • 261 次浏览 • 2021-07-16 20:50
三国演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,字玄德,开始织席贩履为生。家境寒微,却抱负不凡,有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,与关羽、张飞在桃园结义后,拉起了一支队伍。起初他势单力薄,屡陷危难。待到得了赵云与徐庶以后,便稍能独立于乱世之中。后徐庶被曹操用计赚去,临行将诸葛亮推荐给他,他求贤如渴,三往南阳请诸葛出山。最后以他的真诚感动了诸葛亮,诸葛亮答应辅佐他。他待诸葛亮如师,食则同桌,寝则同榻,终日共议天下大事,言听计从。得诸葛之后,如虎添翼,能与曹操、孙权鼎立于天下。他广施仁政,对民秋毫无犯,治理新野时,百姓歌颂他说;“新野牧,刘皇叔,自到此,民丰足。”从樊城撤退时,他看到跟他逃难的老百姓哭声不绝,竟然难过得打算投江而死。作者为了突出刘备的得民心,竟设计了一个刘安杀妻为刘备供食的情节。他谦恭为怀,有不忍人之心,陶谦让徐州,他坚辞不受;吕布落魄来投,他不忍拒绝;诸葛劝其取荆襄,他说:“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”;诸葛劝其取西川,他亦因刘璋与自己有亲而不忍。这些描写有些是不近情理的,故鲁迅说作者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。他爱民如子嗣,爱将如股肱,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中七进七出,精疲力尽,当把阿斗献在刘备手中时,刘备摔于地下说:“为汝这孺子,几损我一员大将!”致赵云泣拜曰:“云虽肝脑涂地,不能报也!”他爱重赵云浑身是胆,与关羽、张飞更是赤诚相见,誓同生死。他取了西川,建了蜀国,闻说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,竟不顾诸葛与赵云等人的劝阻,御驾亲征,为弟报仇。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,惨败于彝陵,从此一病不起。临终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,他痛悔不听诸葛之言,自取其败。含着眼泪将国家大事托给诸葛,并执其手曰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邦定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则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为成都之主。”吓得诸葛汗流遍体,手足失措,泣拜于地曰: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!”这里表现出刘备固不放心刘禅,实际上也很不放心诸葛,他知道强臣弱主的局面不好维持。一番托孤之言,亦见出刘备临终时心情十分复杂。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较之曹操、诸葛亮显得单薄。作者想把他写成一个好皇帝,写成一个正义者的化身,但有些地方不免使他显得矫情和虚伪。刘备善哭,对着老百姓哭,对着他的文官武将哭,甚至对着他的敌人哭,每哭皆能获得利己的效果。刘备善忍,寄人篱下也好,求贤助己也好,他以其韧劲而显出自己的诚实,常令敌人不疑,令友人效力。刘备善应变,与曹操煮酒论英雄,他怕曹看出他是一个英雄,可曹偏说刘备与自己是天下的英雄,结果使刘备吓得筷子落地,适有雷声,他随机借口怕雷而躲过了曹操的怀疑。刘备是一个以屈求伸,以柔克刚,避己之短,扬己之长的一代枭雄形象。 查看全部
三国演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,字玄德,开始织席贩履为生。家境寒微,却抱负不凡,有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,与关羽、张飞在桃园结义后,拉起了一支队伍。起初他势单力薄,屡陷危难。待到得了赵云与徐庶以后,便稍能独立于乱世之中。后徐庶被曹操用计赚去,临行将诸葛亮推荐给他,他求贤如渴,三往南阳请诸葛出山。最后以他的真诚感动了诸葛亮,诸葛亮答应辅佐他。他待诸葛亮如师,食则同桌,寝则同榻,终日共议天下大事,言听计从。得诸葛之后,如虎添翼,能与曹操、孙权鼎立于天下。他广施仁政,对民秋毫无犯,治理新野时,百姓歌颂他说;“新野牧,刘皇叔,自到此,民丰足。”从樊城撤退时,他看到跟他逃难的老百姓哭声不绝,竟然难过得打算投江而死。作者为了突出刘备的得民心,竟设计了一个刘安杀妻为刘备供食的情节。他谦恭为怀,有不忍人之心,陶谦让徐州,他坚辞不受;吕布落魄来投,他不忍拒绝;诸葛劝其取荆襄,他说:“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”;诸葛劝其取西川,他亦因刘璋与自己有亲而不忍。这些描写有些是不近情理的,故鲁迅说作者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。他爱民如子嗣,爱将如股肱,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中七进七出,精疲力尽,当把阿斗献在刘备手中时,刘备摔于地下说:“为汝这孺子,几损我一员大将!”致赵云泣拜曰:“云虽肝脑涂地,不能报也!”他爱重赵云浑身是胆,与关羽、张飞更是赤诚相见,誓同生死。他取了西川,建了蜀国,闻说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,竟不顾诸葛与赵云等人的劝阻,御驾亲征,为弟报仇。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,惨败于彝陵,从此一病不起。临终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,他痛悔不听诸葛之言,自取其败。含着眼泪将国家大事托给诸葛,并执其手曰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邦定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则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为成都之主。”吓得诸葛汗流遍体,手足失措,泣拜于地曰: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!”这里表现出刘备固不放心刘禅,实际上也很不放心诸葛,他知道强臣弱主的局面不好维持。一番托孤之言,亦见出刘备临终时心情十分复杂。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较之曹操、诸葛亮显得单薄。作者想把他写成一个好皇帝,写成一个正义者的化身,但有些地方不免使他显得矫情和虚伪。刘备善哭,对着老百姓哭,对着他的文官武将哭,甚至对着他的敌人哭,每哭皆能获得利己的效果。刘备善忍,寄人篱下也好,求贤助己也好,他以其韧劲而显出自己的诚实,常令敌人不疑,令友人效力。刘备善应变,与曹操煮酒论英雄,他怕曹看出他是一个英雄,可曹偏说刘备与自己是天下的英雄,结果使刘备吓得筷子落地,适有雷声,他随机借口怕雷而躲过了曹操的怀疑。刘备是一个以屈求伸,以柔克刚,避己之短,扬己之长的一代枭雄形象。
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
古文学知识 • hgzz8023 发表了文章 • 0 个评论 • 261 次浏览 • 2021-07-16 20:50
三国演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,字玄德,开始织席贩履为生。家境寒微,却抱负不凡,有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,与关羽、张飞在桃园结义后,拉起了一支队伍。起初他势单力薄,屡陷危难。待到得了赵云与徐庶以后,便稍能独立于乱世之中。后徐庶被曹操用计赚去,临行将诸葛亮推荐给他,他求贤如渴,三往南阳请诸葛出山。最后以他的真诚感动了诸葛亮,诸葛亮答应辅佐他。他待诸葛亮如师,食则同桌,寝则同榻,终日共议天下大事,言听计从。得诸葛之后,如虎添翼,能与曹操、孙权鼎立于天下。他广施仁政,对民秋毫无犯,治理新野时,百姓歌颂他说;“新野牧,刘皇叔,自到此,民丰足。”从樊城撤退时,他看到跟他逃难的老百姓哭声不绝,竟然难过得打算投江而死。作者为了突出刘备的得民心,竟设计了一个刘安杀妻为刘备供食的情节。他谦恭为怀,有不忍人之心,陶谦让徐州,他坚辞不受;吕布落魄来投,他不忍拒绝;诸葛劝其取荆襄,他说:“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”;诸葛劝其取西川,他亦因刘璋与自己有亲而不忍。这些描写有些是不近情理的,故鲁迅说作者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。他爱民如子嗣,爱将如股肱,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中七进七出,精疲力尽,当把阿斗献在刘备手中时,刘备摔于地下说:“为汝这孺子,几损我一员大将!”致赵云泣拜曰:“云虽肝脑涂地,不能报也!”他爱重赵云浑身是胆,与关羽、张飞更是赤诚相见,誓同生死。他取了西川,建了蜀国,闻说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,竟不顾诸葛与赵云等人的劝阻,御驾亲征,为弟报仇。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,惨败于彝陵,从此一病不起。临终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,他痛悔不听诸葛之言,自取其败。含着眼泪将国家大事托给诸葛,并执其手曰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邦定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则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为成都之主。”吓得诸葛汗流遍体,手足失措,泣拜于地曰: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!”这里表现出刘备固不放心刘禅,实际上也很不放心诸葛,他知道强臣弱主的局面不好维持。一番托孤之言,亦见出刘备临终时心情十分复杂。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较之曹操、诸葛亮显得单薄。作者想把他写成一个好皇帝,写成一个正义者的化身,但有些地方不免使他显得矫情和虚伪。刘备善哭,对着老百姓哭,对着他的文官武将哭,甚至对着他的敌人哭,每哭皆能获得利己的效果。刘备善忍,寄人篱下也好,求贤助己也好,他以其韧劲而显出自己的诚实,常令敌人不疑,令友人效力。刘备善应变,与曹操煮酒论英雄,他怕曹看出他是一个英雄,可曹偏说刘备与自己是天下的英雄,结果使刘备吓得筷子落地,适有雷声,他随机借口怕雷而躲过了曹操的怀疑。刘备是一个以屈求伸,以柔克刚,避己之短,扬己之长的一代枭雄形象。 查看全部
三国演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,字玄德,开始织席贩履为生。家境寒微,却抱负不凡,有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,与关羽、张飞在桃园结义后,拉起了一支队伍。起初他势单力薄,屡陷危难。待到得了赵云与徐庶以后,便稍能独立于乱世之中。后徐庶被曹操用计赚去,临行将诸葛亮推荐给他,他求贤如渴,三往南阳请诸葛出山。最后以他的真诚感动了诸葛亮,诸葛亮答应辅佐他。他待诸葛亮如师,食则同桌,寝则同榻,终日共议天下大事,言听计从。得诸葛之后,如虎添翼,能与曹操、孙权鼎立于天下。他广施仁政,对民秋毫无犯,治理新野时,百姓歌颂他说;“新野牧,刘皇叔,自到此,民丰足。”从樊城撤退时,他看到跟他逃难的老百姓哭声不绝,竟然难过得打算投江而死。作者为了突出刘备的得民心,竟设计了一个刘安杀妻为刘备供食的情节。他谦恭为怀,有不忍人之心,陶谦让徐州,他坚辞不受;吕布落魄来投,他不忍拒绝;诸葛劝其取荆襄,他说:“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”;诸葛劝其取西川,他亦因刘璋与自己有亲而不忍。这些描写有些是不近情理的,故鲁迅说作者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。他爱民如子嗣,爱将如股肱,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中七进七出,精疲力尽,当把阿斗献在刘备手中时,刘备摔于地下说:“为汝这孺子,几损我一员大将!”致赵云泣拜曰:“云虽肝脑涂地,不能报也!”他爱重赵云浑身是胆,与关羽、张飞更是赤诚相见,誓同生死。他取了西川,建了蜀国,闻说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,竟不顾诸葛与赵云等人的劝阻,御驾亲征,为弟报仇。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,惨败于彝陵,从此一病不起。临终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,他痛悔不听诸葛之言,自取其败。含着眼泪将国家大事托给诸葛,并执其手曰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邦定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则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为成都之主。”吓得诸葛汗流遍体,手足失措,泣拜于地曰: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!”这里表现出刘备固不放心刘禅,实际上也很不放心诸葛,他知道强臣弱主的局面不好维持。一番托孤之言,亦见出刘备临终时心情十分复杂。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较之曹操、诸葛亮显得单薄。作者想把他写成一个好皇帝,写成一个正义者的化身,但有些地方不免使他显得矫情和虚伪。刘备善哭,对着老百姓哭,对着他的文官武将哭,甚至对着他的敌人哭,每哭皆能获得利己的效果。刘备善忍,寄人篱下也好,求贤助己也好,他以其韧劲而显出自己的诚实,常令敌人不疑,令友人效力。刘备善应变,与曹操煮酒论英雄,他怕曹看出他是一个英雄,可曹偏说刘备与自己是天下的英雄,结果使刘备吓得筷子落地,适有雷声,他随机借口怕雷而躲过了曹操的怀疑。刘备是一个以屈求伸,以柔克刚,避己之短,扬己之长的一代枭雄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