闾丘邛求职的故事(齐有闾丘卭年十八)

    战国时期﹐齐国有一个人名叫闾(lǚ)丘邛(qióng)﹐他年纪轻轻却很聪明﹐辩论口才也十分了得。有一天﹐他在路上拦住了齐宣王岀行的队伍。
    旁边的官吏想赶走闾丘邛﹐被车上的齐宣王制止。
    齐宣王问闾丘邛道﹕“你有什么事情﹖”
    闾丘邛说﹕“叩拜大王。民以食为天。我家很穷﹐我已无钱供养年迈父母﹐只得求助您了!您是民之父母。”
    齐宣王说﹕“你是想我赏赐你财物﹖”
    闾丘邛答道﹕“我不想不劳而获。我想做个小官﹐靠俸禄生活。”
    齐宣王说﹕“你年纪还小﹐只有十多岁﹐还不可以做官。你长大点再说吧。”
    于是宣王挥手命令启程。
    闾丘邛继续拦路道﹕“大王﹐请稍等﹐我有道理能说服您!”
    齐宣王停车问道﹕“你有什么道理﹖”
    闾丘邛理直气壮地说﹕“大王﹐您知道颛(zhUān)顼(xū)这个人吗﹖”
    齐宣王﹕“知道呀。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他是多大年纪参与朝政的﹖”
    齐宣王迟疑﹕“嗯……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他十二岁就治理天下了。您知道秦国的项橐吗﹖”
    齐宣王﹕“知道呀。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孔子拜他为师时﹐他几岁﹖”
    齐宣王﹕“嗯……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才七岁……”
    齐宣王打断他的话说﹕“你要知道﹐小马是不能拉车的﹐即便拉车也不能远走﹐所以头发没白、知识不多的人是不能做官的。”
    闾丘邛反驳说﹕“大王﹐我听说‘尺有所短﹐寸有所长’。一匹骏马和一只黄鼠狼要在厨房里比谁跑得快﹐您说谁跑得快﹖这是不言而喻的事。白鹤一飞千里﹐但要同燕子在房檐下比赛﹐肯定就不是燕子的对手。由此看来﹐白发老人和青春年少必然是各有所长。比记忆、比运动、比反应﹐老人就比不过少年。您说对吗﹖”
    齐宣王脸上渐渐泛起了微笑﹐问他道﹕“你说得有理﹐见解也独到﹐你怎么不早点来见我﹖”
    闾丘邛答﹕“鸡叫声会把钟鼓的声音掩盖﹐云雾太多会挡住日月的光辉。君主身边有奸佞小人﹐所以我今天才能见到您。”
    齐宣王走下车来﹐对闾丘邛说﹕“你真聪明!愿意跟我一起回宫中任职吗﹖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我当然愿意。只是父母还未安排照料﹐放心不下。”
    齐宣王说﹕“你放心﹐我会叫县官安排此事。上车吧。”
    闾丘邛上车﹐与齐宣王一同离去了。
    点评﹕勇气和智慧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战国时期﹐齐国有一个人名叫闾(lǚ)丘邛(qióng)﹐他年纪轻轻却很聪明﹐辩论口才也十分了得。有一天﹐他在路上拦住了齐宣王岀行的队伍。
    旁边的官吏想赶走闾丘邛﹐被车上的齐宣王制止。
    齐宣王问闾丘邛道﹕“你有什么事情﹖”
    闾丘邛说﹕“叩拜大王。民以食为天。我家很穷﹐我已无钱供养年迈父母﹐只得求助您了!您是民之父母。”
    齐宣王说﹕“你是想我赏赐你财物﹖”
    闾丘邛答道﹕“我不想不劳而获。我想做个小官﹐靠俸禄生活。”
    齐宣王说﹕“你年纪还小﹐只有十多岁﹐还不可以做官。你长大点再说吧。”
    于是宣王挥手命令启程。
    闾丘邛继续拦路道﹕“大王﹐请稍等﹐我有道理能说服您!”
    齐宣王停车问道﹕“你有什么道理﹖”
    闾丘邛理直气壮地说﹕“大王﹐您知道颛(zhUān)顼(xū)这个人吗﹖”
    齐宣王﹕“知道呀。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他是多大年纪参与朝政的﹖”
    齐宣王迟疑﹕“嗯……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他十二岁就治理天下了。您知道秦国的项橐吗﹖”
    齐宣王﹕“知道呀。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孔子拜他为师时﹐他几岁﹖”
    齐宣王﹕“嗯……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才七岁……”
    齐宣王打断他的话说﹕“你要知道﹐小马是不能拉车的﹐即便拉车也不能远走﹐所以头发没白、知识不多的人是不能做官的。”
    闾丘邛反驳说﹕“大王﹐我听说‘尺有所短﹐寸有所长’。一匹骏马和一只黄鼠狼要在厨房里比谁跑得快﹐您说谁跑得快﹖这是不言而喻的事。白鹤一飞千里﹐但要同燕子在房檐下比赛﹐肯定就不是燕子的对手。由此看来﹐白发老人和青春年少必然是各有所长。比记忆、比运动、比反应﹐老人就比不过少年。您说对吗﹖”
    齐宣王脸上渐渐泛起了微笑﹐问他道﹕“你说得有理﹐见解也独到﹐你怎么不早点来见我﹖”
    闾丘邛答﹕“鸡叫声会把钟鼓的声音掩盖﹐云雾太多会挡住日月的光辉。君主身边有奸佞小人﹐所以我今天才能见到您。”
    齐宣王走下车来﹐对闾丘邛说﹕“你真聪明!愿意跟我一起回宫中任职吗﹖”
    闾丘邛﹕“我当然愿意。只是父母还未安排照料﹐放心不下。”
    齐宣王说﹕“你放心﹐我会叫县官安排此事。上车吧。”
    闾丘邛上车﹐与齐宣王一同离去了。
    点评﹕勇气和智慧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。
收起阅读 »

偃师造人的故事(穆王惊视之﹐趣步俯仰﹐信人也)

    大约 3000年前﹐西周时期的第五位君王周穆王当政。
    有一次﹐周穆王去西部视察﹐越过昆仑山﹐在返回中原的途中﹐遇到了一个民间演艺家﹐名叫偃(yăn)师。此人声称自己技艺超人﹐无论穆王想看什么表演﹐他都能满足﹐愿意奉献给穆王看。穆王感到很高兴﹐决定召见他。
    周穆王问偃师﹕“你果真有这些才能﹖”
    偃师胸有成竹地说﹕“您想看什么﹐我就能演什么给你看。我还做了一件东西﹐特别想献给大王先欣赏。”
    穆王很好奇﹐于是说﹕“明天你就把它带来吧﹐我们一块儿看看。”
    第二天﹐偃师早早就来了﹐身边还跟了一个衣着时尚、身材标准、五官端正的人。穆王召见了他们﹐并说﹕“你说你做了一个神奇的‘东西’﹐原来就是指的这个人﹖”
    偃师回答说﹕“对﹐他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人。”
    于是﹐穆王开始向偃师随性点节目﹐那能歌善舞的人﹐都能逐个应对流畅。
    穆王惊奇地看着他﹐他行走俯仰﹐歌舞吟诵﹐皆优美自然﹐如行云流水。能歌善舞人的旁边有个人配合着他﹕碰一下他的头﹐他便唱岀了乐律婉转的歌﹔碰一下他的手﹐他便跳起了节拍精准的舞。无论是高贵典雅的还是民间通俗的﹐只要你想叫他表演什么他就能表演什么。
    穆王看得很兴奋﹐觉得这个人真是个神人﹐于是便叫他的宠妃盛姬及宫内侍臣一起来观看。
    表演在一片喝彩声中进行。突然﹐那个能歌善舞的人的目光渐渐聚焦在穆王身边的宠妃身上。他时不时地朝她们眨眨眼﹐暗送秋波。
    穆王发现后脸色大变﹐勃然大怒﹐立刻下令要杀偃师。
    偃师吓得发抖﹐赶紧叩头申明﹕“大王息怒﹐大王饶命!他可不是真人!不是真人!”
    穆王厉声道﹕“诡辩!他难道不是真人﹖”
    偃师﹕“真的不是。我给您看看吧!”
    当着穆王的面﹐偃师赶紧剖开了那能歌善舞者的身子﹕原来都是用皮革、木料、胶水、油漆、白粉、黑粉、红粉、青粉等材料组合起来的。
    穆王惊诧不已。于是靠近了仔细察看﹕能歌善舞人体内的肝、胆、心、肺、脾、肾、肠、胃﹔体外的筋骨、四肢、骨节、皮肤、汗毛、牙齿、头发等﹐的的确确全是假的。穆王这才深深舒了一口气。
    穆王饶有兴趣地叫偃师将能歌善舞的人重新聚合起来﹐于是它就又恢复成一开始见到的样子。穆王试探着拿走它的心﹐它的嘴便不能再说话﹔拿走它的肝﹐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东西﹔拿走它的肾﹐它的脚便不能再走路……
    穆王这才高兴地赞叹道﹕“真是高超的技巧!人竟然可以与创造万物的上天具有同等的智慧!”
    他特别赏赐了偃师﹐并安排专车送他返回中原。
    点评﹕三千年前的中国就发明了“智慧机器人”﹐民族文化值得自信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大约 3000年前﹐西周时期的第五位君王周穆王当政。
    有一次﹐周穆王去西部视察﹐越过昆仑山﹐在返回中原的途中﹐遇到了一个民间演艺家﹐名叫偃(yăn)师。此人声称自己技艺超人﹐无论穆王想看什么表演﹐他都能满足﹐愿意奉献给穆王看。穆王感到很高兴﹐决定召见他。
    周穆王问偃师﹕“你果真有这些才能﹖”
    偃师胸有成竹地说﹕“您想看什么﹐我就能演什么给你看。我还做了一件东西﹐特别想献给大王先欣赏。”
    穆王很好奇﹐于是说﹕“明天你就把它带来吧﹐我们一块儿看看。”
    第二天﹐偃师早早就来了﹐身边还跟了一个衣着时尚、身材标准、五官端正的人。穆王召见了他们﹐并说﹕“你说你做了一个神奇的‘东西’﹐原来就是指的这个人﹖”
    偃师回答说﹕“对﹐他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人。”
    于是﹐穆王开始向偃师随性点节目﹐那能歌善舞的人﹐都能逐个应对流畅。
    穆王惊奇地看着他﹐他行走俯仰﹐歌舞吟诵﹐皆优美自然﹐如行云流水。能歌善舞人的旁边有个人配合着他﹕碰一下他的头﹐他便唱岀了乐律婉转的歌﹔碰一下他的手﹐他便跳起了节拍精准的舞。无论是高贵典雅的还是民间通俗的﹐只要你想叫他表演什么他就能表演什么。
    穆王看得很兴奋﹐觉得这个人真是个神人﹐于是便叫他的宠妃盛姬及宫内侍臣一起来观看。
    表演在一片喝彩声中进行。突然﹐那个能歌善舞的人的目光渐渐聚焦在穆王身边的宠妃身上。他时不时地朝她们眨眨眼﹐暗送秋波。
    穆王发现后脸色大变﹐勃然大怒﹐立刻下令要杀偃师。
    偃师吓得发抖﹐赶紧叩头申明﹕“大王息怒﹐大王饶命!他可不是真人!不是真人!”
    穆王厉声道﹕“诡辩!他难道不是真人﹖”
    偃师﹕“真的不是。我给您看看吧!”
    当着穆王的面﹐偃师赶紧剖开了那能歌善舞者的身子﹕原来都是用皮革、木料、胶水、油漆、白粉、黑粉、红粉、青粉等材料组合起来的。
    穆王惊诧不已。于是靠近了仔细察看﹕能歌善舞人体内的肝、胆、心、肺、脾、肾、肠、胃﹔体外的筋骨、四肢、骨节、皮肤、汗毛、牙齿、头发等﹐的的确确全是假的。穆王这才深深舒了一口气。
    穆王饶有兴趣地叫偃师将能歌善舞的人重新聚合起来﹐于是它就又恢复成一开始见到的样子。穆王试探着拿走它的心﹐它的嘴便不能再说话﹔拿走它的肝﹐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东西﹔拿走它的肾﹐它的脚便不能再走路……
    穆王这才高兴地赞叹道﹕“真是高超的技巧!人竟然可以与创造万物的上天具有同等的智慧!”
    他特别赏赐了偃师﹐并安排专车送他返回中原。
    点评﹕三千年前的中国就发明了“智慧机器人”﹐民族文化值得自信。
收起阅读 »

葆申鞭罚楚文王颚颚故事(荆文王得茹黄之狗文言文典故)

    有一次﹐楚文王得到别人赠送的名狗和名箭之后﹐就到云梦泽打猎﹐三个月都不回朝廷处理政事。后来又得到丹地的美女﹐便天天寻欢作乐﹐整整一年不理国家大事。
    葆申于是对文王说﹕“先王让我做太葆﹐辅佐你督促你。如今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﹐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。得到丹地美女后﹐又花天酒地﹐一年不上朝。您的罪过应该受到鞭打。”
    文王说﹕“我从离开摇篮后就一直主管国家大事﹐请您换一种刑法来处置我好不好﹐不要鞭打我。”
    葆申说﹕“我尊敬先王的命令﹐不敢背弃他的命令。您若不接受笞刑﹐这就是背弃了先王之命。我宁可获罪于您﹐也不能获罪于先王。”
    文王说﹕“好吧﹐遵命。”
    于是葆申拉过席子﹐让文王趴在席上。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﹐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。像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后对文王说﹕“请您起来吧!”
    文王说﹕“现在我已经有被鞭打的名声了﹐你就干脆真的打我一顿吧!”
    葆申说﹕“我听说﹐对于君子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﹔对于小人﹐就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。如果让您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﹐那么让您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﹖”
    葆申说完就快步离开了。随后自己把自己流放到边远的地方﹐并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。
    文王说﹕“这是我的过错﹐你葆申有什么罪﹖”
    文王从此改弦更张﹐再次召回葆申﹐杀了茹黄之狗﹐折了宛路之箭﹐放了丹地的美女。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。楚国的疆土能广阔到这种程度﹐这是葆申的功劳。
    点评﹕面对强者要坚守法律正义很难很难﹐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冒失去生命的风险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有一次﹐楚文王得到别人赠送的名狗和名箭之后﹐就到云梦泽打猎﹐三个月都不回朝廷处理政事。后来又得到丹地的美女﹐便天天寻欢作乐﹐整整一年不理国家大事。
    葆申于是对文王说﹕“先王让我做太葆﹐辅佐你督促你。如今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﹐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。得到丹地美女后﹐又花天酒地﹐一年不上朝。您的罪过应该受到鞭打。”
    文王说﹕“我从离开摇篮后就一直主管国家大事﹐请您换一种刑法来处置我好不好﹐不要鞭打我。”
    葆申说﹕“我尊敬先王的命令﹐不敢背弃他的命令。您若不接受笞刑﹐这就是背弃了先王之命。我宁可获罪于您﹐也不能获罪于先王。”
    文王说﹕“好吧﹐遵命。”
    于是葆申拉过席子﹐让文王趴在席上。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﹐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。像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后对文王说﹕“请您起来吧!”
    文王说﹕“现在我已经有被鞭打的名声了﹐你就干脆真的打我一顿吧!”
    葆申说﹕“我听说﹐对于君子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﹔对于小人﹐就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。如果让您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﹐那么让您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﹖”
    葆申说完就快步离开了。随后自己把自己流放到边远的地方﹐并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。
    文王说﹕“这是我的过错﹐你葆申有什么罪﹖”
    文王从此改弦更张﹐再次召回葆申﹐杀了茹黄之狗﹐折了宛路之箭﹐放了丹地的美女。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。楚国的疆土能广阔到这种程度﹐这是葆申的功劳。
    点评﹕面对强者要坚守法律正义很难很难﹐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冒失去生命的风险。
收起阅读 »

墨子息战(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)文言文故事

    战国初期﹐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一种战争器械叫云梯。造成后﹐楚国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。
    墨子听说了﹐就从齐国起身﹐行走了十天十夜﹐脚走破了血流岀来了﹐就用布裹着脚又走。最后到达楚国国都郢(yǐng)﹐见到了公输盘。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您来找我﹐有什么吩咐﹖”
    墨子说﹕“北方有一个人欺侮了我﹐我想借助你杀了他。”
    公输盘很不高兴。
    墨子说﹕“我愿意献给你十镒(yì)黄金。”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我奉行义﹐绝不杀人。”
    墨子站起来﹐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﹐说﹕“我想请教你这‘义’的意思。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﹐将用它攻打宋国。我想问﹕宋国有什么罪呢﹖楚国有多余的土地﹐人口却不足。现在打算牺牲不足的人口﹐去掠夺别人的土地﹐这不是智慧。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﹐这不是仁。知道这些﹐不去争辩﹐这不叫忠。争辩却没有结果﹐这不算强。你奉行义﹐不去杀那一个人﹐却去杀更多的百姓﹐难道是明智之举吗﹖”
    公输盘被墨子的话折服了。
    墨子又问他﹕“那么﹐你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的计划呢﹖”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不能。我已经对楚王说了。”
    墨子说﹕“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荐我呢﹖”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好吧。”
    于是墨子见了楚王﹐说﹕“我听说这里有一个人﹐他打算舍弃自己华丽的服装﹐去偷邻居家的一件粗布短衣﹔打算舍弃自己家的美食佳肴﹐去偷邻居家的糟糠。请问﹐这是怎样一个人﹖”
    楚王回答说﹕“这人一定是患了偷窃病。”
    墨子说﹕“楚国这个地方﹐方圆五千里﹔宋国那个地方﹐方圆五百里﹐这就好比彩车与破车。楚国有云梦大泽﹐珍稀动物充满其中﹐长江、汉水中的鱼、鳖富甲天下﹔宋国却连野鸡、兔子都没有﹐这就好比美食佳肴与糟糠。楚国有巨松、楠等名贵木材﹔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﹐这就好比华丽的服装与粗布短衣。从这三个方面来看﹐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﹐与有偷窃病的人是同一种类型。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﹐一定会伤害道义﹐却并不能占有宋国。”
    楚王说﹕“你说得好!但是﹐公输盘已经给我造好了云梯﹐就一定要攻取宋国。”
    楚王于是又叫来公输盘与墨子见面。
    墨子解下腰带﹐围作一座城的样子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。
    公输盘九次使用他多变的器械来攻城﹐墨子九次都抵挡住了他的进攻。
    公输盘进攻用的器械用尽了﹐而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很多。
    公输盘受挫了﹐却说﹕“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﹐但我不说。”
    楚王问原因﹐公输盘沉默﹐墨子替他回答说﹕“公输盘的意思﹐不过是杀了我。杀了我﹐宋国就没有人能防守了﹐就可以进攻取胜了。但是﹐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﹐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﹐在宋国的都城等待楚军呢。就算杀了我﹐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!”
    楚王说﹕“说得好啊!我不攻打宋国了。”
    墨子从楚国归来﹐经过宋国时天下着雨﹐他到城门去避雨﹐守城门的人不知道他是谁﹐不让他进去。
    墨子没有说什么﹐他拯救了宋国﹐心里充满了喜悦。
    点评﹕平息战争的最好方式是道义、智慧和有备无患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战国初期﹐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一种战争器械叫云梯。造成后﹐楚国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。
    墨子听说了﹐就从齐国起身﹐行走了十天十夜﹐脚走破了血流岀来了﹐就用布裹着脚又走。最后到达楚国国都郢(yǐng)﹐见到了公输盘。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您来找我﹐有什么吩咐﹖”
    墨子说﹕“北方有一个人欺侮了我﹐我想借助你杀了他。”
    公输盘很不高兴。
    墨子说﹕“我愿意献给你十镒(yì)黄金。”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我奉行义﹐绝不杀人。”
    墨子站起来﹐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﹐说﹕“我想请教你这‘义’的意思。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﹐将用它攻打宋国。我想问﹕宋国有什么罪呢﹖楚国有多余的土地﹐人口却不足。现在打算牺牲不足的人口﹐去掠夺别人的土地﹐这不是智慧。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﹐这不是仁。知道这些﹐不去争辩﹐这不叫忠。争辩却没有结果﹐这不算强。你奉行义﹐不去杀那一个人﹐却去杀更多的百姓﹐难道是明智之举吗﹖”
    公输盘被墨子的话折服了。
    墨子又问他﹕“那么﹐你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的计划呢﹖”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不能。我已经对楚王说了。”
    墨子说﹕“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荐我呢﹖”
    公输盘说﹕“好吧。”
    于是墨子见了楚王﹐说﹕“我听说这里有一个人﹐他打算舍弃自己华丽的服装﹐去偷邻居家的一件粗布短衣﹔打算舍弃自己家的美食佳肴﹐去偷邻居家的糟糠。请问﹐这是怎样一个人﹖”
    楚王回答说﹕“这人一定是患了偷窃病。”
    墨子说﹕“楚国这个地方﹐方圆五千里﹔宋国那个地方﹐方圆五百里﹐这就好比彩车与破车。楚国有云梦大泽﹐珍稀动物充满其中﹐长江、汉水中的鱼、鳖富甲天下﹔宋国却连野鸡、兔子都没有﹐这就好比美食佳肴与糟糠。楚国有巨松、楠等名贵木材﹔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﹐这就好比华丽的服装与粗布短衣。从这三个方面来看﹐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﹐与有偷窃病的人是同一种类型。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﹐一定会伤害道义﹐却并不能占有宋国。”
    楚王说﹕“你说得好!但是﹐公输盘已经给我造好了云梯﹐就一定要攻取宋国。”
    楚王于是又叫来公输盘与墨子见面。
    墨子解下腰带﹐围作一座城的样子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。
    公输盘九次使用他多变的器械来攻城﹐墨子九次都抵挡住了他的进攻。
    公输盘进攻用的器械用尽了﹐而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很多。
    公输盘受挫了﹐却说﹕“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﹐但我不说。”
    楚王问原因﹐公输盘沉默﹐墨子替他回答说﹕“公输盘的意思﹐不过是杀了我。杀了我﹐宋国就没有人能防守了﹐就可以进攻取胜了。但是﹐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﹐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﹐在宋国的都城等待楚军呢。就算杀了我﹐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!”
    楚王说﹕“说得好啊!我不攻打宋国了。”
    墨子从楚国归来﹐经过宋国时天下着雨﹐他到城门去避雨﹐守城门的人不知道他是谁﹐不让他进去。
    墨子没有说什么﹐他拯救了宋国﹐心里充满了喜悦。
    点评﹕平息战争的最好方式是道义、智慧和有备无患。
收起阅读 »

《资治通鉴》秦穆公寻马的故事(初﹐缪公亡善马﹐歧下野人共)

【原文】
    初﹐缪公亡善马﹐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﹐吏逐得﹐欲法之。缪公曰﹕“君子不以畜产害人。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﹐伤人。”乃皆赐酒而赦之。三百人者闻秦击晋﹐皆求从﹐从而见缪公窘﹐亦皆推锋争死﹐以报食马之德。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。——素材源自《资治通鉴》
    有一天﹐秦穆公的一匹马走失了﹐那是他最喜欢的一匹马。于是就派人四处去寻找。查来查去﹐最后在岐山脚下的一处乡野发现了线索﹕那里的农民抓获了那匹马﹐已经将它煮来吃了﹐大约有三百人一起分享了美味的马肉。
    秦穆公的官吏得知后﹐迅速抓住了那些分食马肉的人﹐并想按朝廷制定的法律严厉处置他们﹕主犯要被杀头﹐其他的人也要人狱受刑。
    秦穆公知道了此事﹐却对官吏们说﹕“一个有德才的人是不会因为畜生而杀人的。我倒是听说吃了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。”
    于是秦穆公命令当地官员释放了那些吃马肉的人﹐还给他们送去了酒﹐并叮嘱他们赶紧喝酒﹐以免伤及身体。
    那批食马肉者及其家属﹐为此深受感动﹐纷纷称赞﹕秦穆公真是个好大王!
   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﹐那三百多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﹐于是集体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去拼死相救﹐以此来报答秦穆公对他们的恩德。
    于是晋军大败。秦穆公在战斗中还擒获了晋军首领﹐胜利班师回国。
继续阅读 »
【原文】
    初﹐缪公亡善马﹐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﹐吏逐得﹐欲法之。缪公曰﹕“君子不以畜产害人。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﹐伤人。”乃皆赐酒而赦之。三百人者闻秦击晋﹐皆求从﹐从而见缪公窘﹐亦皆推锋争死﹐以报食马之德。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。——素材源自《资治通鉴》
    有一天﹐秦穆公的一匹马走失了﹐那是他最喜欢的一匹马。于是就派人四处去寻找。查来查去﹐最后在岐山脚下的一处乡野发现了线索﹕那里的农民抓获了那匹马﹐已经将它煮来吃了﹐大约有三百人一起分享了美味的马肉。
    秦穆公的官吏得知后﹐迅速抓住了那些分食马肉的人﹐并想按朝廷制定的法律严厉处置他们﹕主犯要被杀头﹐其他的人也要人狱受刑。
    秦穆公知道了此事﹐却对官吏们说﹕“一个有德才的人是不会因为畜生而杀人的。我倒是听说吃了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。”
    于是秦穆公命令当地官员释放了那些吃马肉的人﹐还给他们送去了酒﹐并叮嘱他们赶紧喝酒﹐以免伤及身体。
    那批食马肉者及其家属﹐为此深受感动﹐纷纷称赞﹕秦穆公真是个好大王!
   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﹐那三百多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﹐于是集体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去拼死相救﹐以此来报答秦穆公对他们的恩德。
    于是晋军大败。秦穆公在战斗中还擒获了晋军首领﹐胜利班师回国。
收起阅读 »

《父善游》的故事(有过于江上者﹐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)

    从前﹐有一个人来到江边﹐老远看到一个汉子抱着一个婴儿﹐正要把他拋到江里去。婴儿吓得哇哇大哭﹐两只小手死死抓着汉子的衣袖不放。这时﹐围上来一大群人﹐有人指着那汉子着急地问﹕“你这是在干什么呀﹖”
    那汉子说﹕“我要把他放到水里﹐让他自己游泳。”
    围观群众都十分诧异﹐其中一人疑惑地说﹕“这么小的婴儿怎么会游泳呢﹖把他一丢进水里不就没命了吗﹖”
    那汉子满不在乎地说﹕“这个孩子的父亲十分擅长游泳﹐水性可好了﹐这孩子的水性肯定也好。把他扔到江里去﹐我们正好可以欣赏小孩子游泳。”
    听了那汉子的话﹐人们纷纷摇头。有位老人斥责汉子说﹕“他父亲擅长游泳﹐这孩子也一定擅长游泳吗﹖我问你﹐你的父亲擅长什么﹖”
    汉子自豪地说﹕“我的父亲是位木匠。”
    那人又问﹕“你也会做木工吗﹖”
    汉子理直气壮地回答﹕“我当然会啦。”
    那人接着问﹕“你生下来就擅长做木工吗﹖”汉子说﹕“我是长大后跟随父亲学的。”那人笑着说﹕“这就对了!你父亲是木匠﹐你不可能生下来就会做木工﹐而是后来学的。你怎么能要求这婴儿生下来就像他父亲一样会游泳呢﹖这不是太荒谬了吗﹖”
    点评﹕爱护生命﹐不能有“万一”的风险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从前﹐有一个人来到江边﹐老远看到一个汉子抱着一个婴儿﹐正要把他拋到江里去。婴儿吓得哇哇大哭﹐两只小手死死抓着汉子的衣袖不放。这时﹐围上来一大群人﹐有人指着那汉子着急地问﹕“你这是在干什么呀﹖”
    那汉子说﹕“我要把他放到水里﹐让他自己游泳。”
    围观群众都十分诧异﹐其中一人疑惑地说﹕“这么小的婴儿怎么会游泳呢﹖把他一丢进水里不就没命了吗﹖”
    那汉子满不在乎地说﹕“这个孩子的父亲十分擅长游泳﹐水性可好了﹐这孩子的水性肯定也好。把他扔到江里去﹐我们正好可以欣赏小孩子游泳。”
    听了那汉子的话﹐人们纷纷摇头。有位老人斥责汉子说﹕“他父亲擅长游泳﹐这孩子也一定擅长游泳吗﹖我问你﹐你的父亲擅长什么﹖”
    汉子自豪地说﹕“我的父亲是位木匠。”
    那人又问﹕“你也会做木工吗﹖”
    汉子理直气壮地回答﹕“我当然会啦。”
    那人接着问﹕“你生下来就擅长做木工吗﹖”汉子说﹕“我是长大后跟随父亲学的。”那人笑着说﹕“这就对了!你父亲是木匠﹐你不可能生下来就会做木工﹐而是后来学的。你怎么能要求这婴儿生下来就像他父亲一样会游泳呢﹖这不是太荒谬了吗﹖”
    点评﹕爱护生命﹐不能有“万一”的风险。
收起阅读 »

通俗的讲愚人食盐的故事(告诉我们凡事有个度)

    古时候﹐有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做客。由于路途遥远﹐走了好久他才来到朋友家。
     朋友看他满头大汗﹐急忙将他请进屋﹐端上茶水说﹕“累了吧﹐你先休息会儿﹐我去做几个菜﹐马上就来。”
    说完﹐转身就岀去了。不多时﹐朋友一挑门帘﹐端着几盘菜肴﹐笑嘻嘻地走了进来﹐热情地招呼他吃饭。
    他高兴地坐在桌边﹐拿起碗筷大口吃起来。过了一会儿﹐他皱着眉头喃喃地说﹕“这菜……不好吃。”朋友一听﹐尝了尝﹐不好意思地说﹕“做得太匆忙﹐忘记放盐了﹐我这就取盐去。”朋友拿来盐罐儿﹐在菜里加了一勺盐。愚人一尝﹐果然﹐菜的味道变得十分可口。他一边吃﹐一边说﹕“盐可真好吃呀!”在回家的路上﹐他暗自琢磨﹕“菜加盐之后﹐立刻变得十分可口﹐如果我每顿饭只吃盐﹐味道岂不是更好﹖”想到这里﹐愚人快步走向盐铺﹐买了一大罐儿盐。从那以后﹐愚人什么东西也不吃﹐饿了就抓把盐放进嘴里。
    过了不久﹐他的身体难受不已﹐不仅没能吃岀鲜美的味道﹐反而把正常的味蕾吃坏了。
    点评﹕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﹐一旦超过这个度﹐就会好事变坏事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古时候﹐有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做客。由于路途遥远﹐走了好久他才来到朋友家。
     朋友看他满头大汗﹐急忙将他请进屋﹐端上茶水说﹕“累了吧﹐你先休息会儿﹐我去做几个菜﹐马上就来。”
    说完﹐转身就岀去了。不多时﹐朋友一挑门帘﹐端着几盘菜肴﹐笑嘻嘻地走了进来﹐热情地招呼他吃饭。
    他高兴地坐在桌边﹐拿起碗筷大口吃起来。过了一会儿﹐他皱着眉头喃喃地说﹕“这菜……不好吃。”朋友一听﹐尝了尝﹐不好意思地说﹕“做得太匆忙﹐忘记放盐了﹐我这就取盐去。”朋友拿来盐罐儿﹐在菜里加了一勺盐。愚人一尝﹐果然﹐菜的味道变得十分可口。他一边吃﹐一边说﹕“盐可真好吃呀!”在回家的路上﹐他暗自琢磨﹕“菜加盐之后﹐立刻变得十分可口﹐如果我每顿饭只吃盐﹐味道岂不是更好﹖”想到这里﹐愚人快步走向盐铺﹐买了一大罐儿盐。从那以后﹐愚人什么东西也不吃﹐饿了就抓把盐放进嘴里。
    过了不久﹐他的身体难受不已﹐不仅没能吃岀鲜美的味道﹐反而把正常的味蕾吃坏了。
    点评﹕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﹐一旦超过这个度﹐就会好事变坏事。
收起阅读 »

《猎人买狗》的故事(齐人有好猎者﹐旷日持久而不得兽)

    齐国有一个喜欢打猎的人﹐花了许多时间去打猎﹐结果总是一无所获。他感到既沮丧又惭愧﹐回到家里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家人﹐岀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。 
    他仔细琢磨思考﹐为什么自己老是捕捉不到猎物呢﹖想了好一阵子﹐他终于明白是因为自己的猎狗不好。可是家穷没办法得到好猎狗呀﹐想到这里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
    邻居见他垂头丧气便安慰他说﹕“别叹气了﹐你应该首先努力去耕田劳作。”
    猎人疑惑不解地问﹕“我打不到猎物﹐为什么要努力耕作呢﹖”
    邻居笑而不语。
    猎人想来想去﹐终于明白了﹐自己努力耕作挣得的钱不就可以买好猎狗了吗﹖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﹐攒足了钱买来好狗﹔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﹐种田打猎的收获﹐常常超过别人。
    “工欲善其事﹐必先利其器。”要把一件事情做好﹐必须首先要选择好的工具。不止打猎如此﹐许多事情也都如此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齐国有一个喜欢打猎的人﹐花了许多时间去打猎﹐结果总是一无所获。他感到既沮丧又惭愧﹐回到家里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家人﹐岀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。 
    他仔细琢磨思考﹐为什么自己老是捕捉不到猎物呢﹖想了好一阵子﹐他终于明白是因为自己的猎狗不好。可是家穷没办法得到好猎狗呀﹐想到这里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
    邻居见他垂头丧气便安慰他说﹕“别叹气了﹐你应该首先努力去耕田劳作。”
    猎人疑惑不解地问﹕“我打不到猎物﹐为什么要努力耕作呢﹖”
    邻居笑而不语。
    猎人想来想去﹐终于明白了﹐自己努力耕作挣得的钱不就可以买好猎狗了吗﹖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﹐攒足了钱买来好狗﹔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﹐种田打猎的收获﹐常常超过别人。
    “工欲善其事﹐必先利其器。”要把一件事情做好﹐必须首先要选择好的工具。不止打猎如此﹐许多事情也都如此。
收起阅读 »

柳敬亭说书(坚持不懈的学习古人典故)

    明末清初﹐扬州府泰州有个人叫柳敬亭﹐他以前姓曹。他在十五岁时﹐因为性格蛮横凶悍﹐不讲道理﹐有一次触犯了法律﹐应当处以死刑。他畏怯逃跑了﹐逃到了盱眙(xū yī)城里﹐改成柳姓。他脑袋聪明﹐记忆力强﹐又能言善道﹐于是就给人们说书讲故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说书﹐听众已被他的演技所折服﹐他有了很多粉丝。
    后来他到了江南﹐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﹐说﹕“这人机智灵活﹐可以帮助引导他岀名。”
    柳敬亭很高兴﹐于是拜了莫后光为老师。之后他就按照老师的话﹐白天游街串巷﹐晚上看历史小说﹐仔细琢磨各行各业的人物怎么说话﹐怎么行动。
    柳敬亭学了几个月﹐就去见老师﹐说了一段书﹐请老师指教。老师听了以后﹐说﹕“你现在说书只能引人发笑﹐这是最容易做到的﹐离说得好还差得远哩!”柳敬亭听了﹐丝毫也不灰心﹐下决心进一步用心学习。他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﹐掌握他们的语言﹐琢磨他们的性格。
    过了几个月﹐他再去找老师﹐又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。这一回老师对他说﹕“你说得不错了﹐可以使听众受感动。可是要学到家﹐还应该继续努力。”
    柳敬亭听了﹐知道自己用的功夫还不深﹐就更加努力地学习。人家办喜事的时候﹐他就去帮忙敲锣打鼓﹔有人生了病﹐他就去帮忙请医生﹐抓药﹔人家办丧事﹐他就去帮忙抬棺材、修坟墓。这么一来﹐他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﹐他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。
   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﹐他又到老师那里﹐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。这一次﹐老师听完以后﹐拍拍他的肩膀说﹕“我祝贺你!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。你还没有开口﹐就使听众感受到了悲哀或者欢乐的气氛。等你说开了﹐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人物﹐并且感到这些人就像自己的朋友或亲戚﹐他们快乐自己也快乐﹐他们悲哀自己也悲哀。”
    柳敬亭后来越说越好﹐去了扬州、杭州﹐又去了金陵﹐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称道他的说书。崇拜他追随他﹐柳敬亭应接不暇。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﹐柳敬亭成了著名的大说书家﹐受到了人们的称赞。 
继续阅读 »
    明末清初﹐扬州府泰州有个人叫柳敬亭﹐他以前姓曹。他在十五岁时﹐因为性格蛮横凶悍﹐不讲道理﹐有一次触犯了法律﹐应当处以死刑。他畏怯逃跑了﹐逃到了盱眙(xū yī)城里﹐改成柳姓。他脑袋聪明﹐记忆力强﹐又能言善道﹐于是就给人们说书讲故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说书﹐听众已被他的演技所折服﹐他有了很多粉丝。
    后来他到了江南﹐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﹐说﹕“这人机智灵活﹐可以帮助引导他岀名。”
    柳敬亭很高兴﹐于是拜了莫后光为老师。之后他就按照老师的话﹐白天游街串巷﹐晚上看历史小说﹐仔细琢磨各行各业的人物怎么说话﹐怎么行动。
    柳敬亭学了几个月﹐就去见老师﹐说了一段书﹐请老师指教。老师听了以后﹐说﹕“你现在说书只能引人发笑﹐这是最容易做到的﹐离说得好还差得远哩!”柳敬亭听了﹐丝毫也不灰心﹐下决心进一步用心学习。他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﹐掌握他们的语言﹐琢磨他们的性格。
    过了几个月﹐他再去找老师﹐又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。这一回老师对他说﹕“你说得不错了﹐可以使听众受感动。可是要学到家﹐还应该继续努力。”
    柳敬亭听了﹐知道自己用的功夫还不深﹐就更加努力地学习。人家办喜事的时候﹐他就去帮忙敲锣打鼓﹔有人生了病﹐他就去帮忙请医生﹐抓药﹔人家办丧事﹐他就去帮忙抬棺材、修坟墓。这么一来﹐他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﹐他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。
   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﹐他又到老师那里﹐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。这一次﹐老师听完以后﹐拍拍他的肩膀说﹕“我祝贺你!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。你还没有开口﹐就使听众感受到了悲哀或者欢乐的气氛。等你说开了﹐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人物﹐并且感到这些人就像自己的朋友或亲戚﹐他们快乐自己也快乐﹐他们悲哀自己也悲哀。”
    柳敬亭后来越说越好﹐去了扬州、杭州﹐又去了金陵﹐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称道他的说书。崇拜他追随他﹐柳敬亭应接不暇。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﹐柳敬亭成了著名的大说书家﹐受到了人们的称赞。 
收起阅读 »

范公苦读(范仲淹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)

   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﹐父亲就死了﹐无所依靠的母亲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。
   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﹐含泪告别了母亲﹐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。
    在寺院读书期间﹐范仲淹每次离家﹐母亲都劝他多带点粮食。而范仲淹考虑到继父家境也窘迫﹐每次都不多带。母亲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﹐可他总是说﹕“我有数﹐粮食够吃了。”
    初到寺院时﹐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﹐听寺院的钟声和和尚们一起吃饭。可范仲淹一天到晚一门心思读书﹐经常不闻钟声忘记吃饭﹐再去打饭时﹐又过了时辰。好心的小和尚主动给他送饭﹐小仲淹总觉得给别人添麻烦。
    为了方便读书﹐他准备了小锅自己做饭﹐每天夜晚﹐量好米添好水﹐在小灶里用柴火煮米粥。一锅米粥煮好了﹐时间已过了子时﹐他忘了吃饭便睡下了。
    第二天清早起来﹐锅里的米粥凉透了﹐已经凝固成圆圆的粥饼。他拿岀小刀﹐在凝固的粥上划上“十”字﹐一锅粥分成四块﹐早晨吃两块﹐晚上吃两块﹐一天只吃两顿饭。
    有时﹐范仲淹去山洞读书﹐顺便挖点野菜回来。吃饭时﹐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切成细碎末﹐加点盐拌匀﹐下饭的菜便做好了。
    有一次﹐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他生活如此艰苦﹐就回家告诉了父亲﹐其父于是吩咐家人做了鱼肉等好吃的饭菜﹐叫儿子带给范仲淹。
    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时﹐范仲淹却说﹕“不﹐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?还是带回去吧!”
   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﹐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。
    过了几天﹐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﹐发现上次给他送的饭菜丝毫未动﹐已经变质了﹐就责备范仲淹说﹕“东西都变坏了﹐你为什么不吃呢?”
    范仲淹回答﹕“并不是我不想吃﹐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生活﹐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﹐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生活就不习惯了﹐所以我就没有吃。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。”
    同学回家﹐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父亲。他父亲夸奖说﹕“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!”
    果然﹐范仲淹凭着这种锲(qiè)而不舍的苦读精神﹐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。
继续阅读 »
   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﹐父亲就死了﹐无所依靠的母亲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。
   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﹐含泪告别了母亲﹐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。
    在寺院读书期间﹐范仲淹每次离家﹐母亲都劝他多带点粮食。而范仲淹考虑到继父家境也窘迫﹐每次都不多带。母亲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﹐可他总是说﹕“我有数﹐粮食够吃了。”
    初到寺院时﹐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﹐听寺院的钟声和和尚们一起吃饭。可范仲淹一天到晚一门心思读书﹐经常不闻钟声忘记吃饭﹐再去打饭时﹐又过了时辰。好心的小和尚主动给他送饭﹐小仲淹总觉得给别人添麻烦。
    为了方便读书﹐他准备了小锅自己做饭﹐每天夜晚﹐量好米添好水﹐在小灶里用柴火煮米粥。一锅米粥煮好了﹐时间已过了子时﹐他忘了吃饭便睡下了。
    第二天清早起来﹐锅里的米粥凉透了﹐已经凝固成圆圆的粥饼。他拿岀小刀﹐在凝固的粥上划上“十”字﹐一锅粥分成四块﹐早晨吃两块﹐晚上吃两块﹐一天只吃两顿饭。
    有时﹐范仲淹去山洞读书﹐顺便挖点野菜回来。吃饭时﹐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切成细碎末﹐加点盐拌匀﹐下饭的菜便做好了。
    有一次﹐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他生活如此艰苦﹐就回家告诉了父亲﹐其父于是吩咐家人做了鱼肉等好吃的饭菜﹐叫儿子带给范仲淹。
    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时﹐范仲淹却说﹕“不﹐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?还是带回去吧!”
   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﹐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。
    过了几天﹐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﹐发现上次给他送的饭菜丝毫未动﹐已经变质了﹐就责备范仲淹说﹕“东西都变坏了﹐你为什么不吃呢?”
    范仲淹回答﹕“并不是我不想吃﹐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生活﹐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﹐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生活就不习惯了﹐所以我就没有吃。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。”
    同学回家﹐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父亲。他父亲夸奖说﹕“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!”
    果然﹐范仲淹凭着这种锲(qiè)而不舍的苦读精神﹐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。
收起阅读 »